CHAPTER 14.1
鞋從何處來?

環境保護署在 2015 年發布《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》,把海上垃圾分為八大類,鞋子與衣服、毛巾和帽子一併視作「布」。報告指,在本港全年收集到約 15,000 噸海上垃圾中,「布」佔比不多於 2%,即在 300 公噸之內。

資料整理自「我的山海日誌」
別以為 2% 微不足道,關注海廢議題的「我的山海日誌」自 2021 年以來,鉅細無遺地點算了海廢的分類,「衣物 / 鞋履/袋」的數量每年數以千計,多次打進香港十大海廢之列。

鞋子種類五花八門;總結綠惜地球近十年淨灘的發現,海廢鞋子以拖鞋最多,其餘有涼鞋、帆布鞋、爬山鞋、高跟鞋、尖頭鞋、鱷魚鞋等。品牌方面,不缺 adidas、Nike、New Balance 等名牌運動鞋,甚至有冒牌的 Gucci 涼鞋。反正灘岸像個鞋子雜貨攤,應有盡有。
拖鞋輕身具浮力,可漂洋過海,數多不難想像。值得提醒的是,更多較重的鞋子,可能早沉入海底,才沒有被看到,所以重量遠超 300 公噸。

大家可能會問,鞋子、衣履不像膠樽、煙頭、食物包裝般用完即棄,怎會數以千計?回答之前,先說明香港海廢的來源。
水上(邊)活動:例如嬉水時鞋子被海浪沖走,划獨木舟落水時脫落。有接載遊客到離島沙灘的快艇業者表示,不少澗水上船的乘客,沒先脫掉鞋子、邊拿啤酒邊抱小孩,甚或是忙著拍照而分心,便會成為「甩拖一族」;
船隻:漁業活動 (養殖場、漁船) 、遊艇、貨船、郵輪等不小心或故意遺落。後者固然可惡。
從河道、引水道沖下來:生活垃圾易被雨水沖落河道,尤其是豪雨或颱風下。

「我的山海日誌」撿到的 1,645 隻鞋。
圖中的鞋陣,由關注海廢議題的「我的山海日誌」成員在 2021 年於大嶼山分流撿獲,總數 1,645 隻,打破單日紀錄,其中五成多是拖鞋。發起行動的淨灘達人「大便妹」說,「那天真的給那麼多鞋子嚇到」,之後其他灘岸也發現類似情況,非常壯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