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 More 思考延伸

 

CHAPTER 14.0

鞋子

CHAPTER 14.1

鞋從何處來?

環境保護署在 2015 年發布《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》,把海上垃圾分為八大類,鞋子與衣服、毛巾和帽子一併視作「布」。報告指,在本港全年收集到約 15,000 噸海上垃圾中,「布」佔比不多於 2%,即在 300 公噸之內。

資料整理自「我的山海日誌」

別以為 2% 微不足道,關注海廢議題的「我的山海日誌」自 2021 年以來,鉅細無遺地點算了海廢的分類,「衣物 / 鞋履/袋」的數量每年數以千計,多次打進香港十大海廢之列。

鞋子種類五花八門;總結綠惜地球近十年淨灘的發現,海廢鞋子以拖鞋最多,其餘有涼鞋、帆布鞋、爬山鞋、高跟鞋、尖頭鞋、鱷魚鞋等。品牌方面,不缺 adidas、Nike、New Balance 等名牌運動鞋,甚至有冒牌的 Gucci 涼鞋。反正灘岸像個鞋子雜貨攤,應有盡有。

拖鞋輕身具浮力,可漂洋過海,數多不難想像。值得提醒的是,更多較重的鞋子,可能早沉入海底,才沒有被看到,所以重量遠超 300 公噸。

大家可能會問,鞋子、衣履不像膠樽、煙頭、食物包裝般用完即棄,怎會數以千計?回答之前,先說明香港海廢的來源。

水上(邊)活動:例如嬉水時鞋子被海浪沖走,划獨木舟落水時脫落。有接載遊客到離島沙灘的快艇業者表示,不少澗水上船的乘客,沒先脫掉鞋子、邊拿啤酒邊抱小孩,甚或是忙著拍照而分心,便會成為「甩拖一族」;

船隻:漁業活動 (養殖場、漁船) 、遊艇、貨船、郵輪等不小心或故意遺落。後者固然可惡。

從河道、引水道沖下來:生活垃圾易被雨水沖落河道,尤其是豪雨或颱風下。

「我的山海日誌」撿到的 1,645 隻鞋。

圖中的鞋陣,由關注海廢議題的「我的山海日誌」成員在 2021 年於大嶼山分流撿獲,總數 1,645 隻,打破單日紀錄,其中五成多是拖鞋。發起行動的淨灘達人「大便妹」說,「那天真的給那麼多鞋子嚇到」,之後其他灘岸也發現類似情況,非常壯觀。

CHAPTER 14.2

大水送來的鞋子

這場詭異的鞋子風暴,肇因是當年 10 月的颱風獅子山。它打破了香港歷年 10 月份單日最高降雨紀錄,暴雨警告延綿 20 小時 5 分鐘之久,大範圍地覆蓋鄰近城市,把珠江沿岸、香港河道附近的生活垃圾,通統送到香港西面水域。拖鞋等輕身的塑料製品,與膠樽等組成海廢大軍,率先搶灘。

垃圾潮後,綠惜地球在龍鼓灘撿到的各式鞋子

海廢襲港的例子,還包括 2016 年 6 月中的廣西、廣東暴雨;內地說法叫「發大水」。大水把柳州、桂林、佛山等沿河共 900 公里的沿岸垃圾,循珠江口送出,其中 240 公噸攻陷香港大嶼山西面的政府泳灘,數量相當於 2015 年全年泳灘廢物的四分之一。時任特首梁振英更罕有動員多位局長和政府高官前往執垃圾

環保署的報告提到,「在惡劣天氣下貨輪在海上丟失貨物較為罕見。一般情況下貨物墮海所造成的垃圾不被視為海上垃圾。」雖說罕有,仍值得一書。

CHAPTER 14.3

61,000 雙 Nike 啟發的海廢研究

照片來源:Tracey Williams

1990 年 5 月,貨櫃船韓莎號從韓國赴美國途中,在阿拉斯加半島以南遭遇風暴,21 個 40 呎貨櫃落海,當中五個載著共 61,000 雙 Nike 運動鞋,散落大海,事件成為鞋災大事 ”The Great Shoe Spill of 1990”。

Curtis Ebbesmeyer, 照片來源:Wikipedia

你可能聯想到同樣是貨櫃船意外、導致數萬隻小黃鴨、紅海狸等浴室玩具流落大海的故事。不過兩者的結局不盡相同。由於這批 Nike 運動鞋每雙都有獨一無二的序號,啟發了海洋學家 Curtis Ebbesmeyer 的心思:只要收集到鞋子的漂流及擱淺位置,便能增進對洋流的理解,以及掌握海廢的移動趨勢。

一個人的力量有限,Ebbesmeyer 於是發起公民科學家式的行動,動員美國華盛頓州、俄勒岡州、加拿大卑詩省等海灘撿拾者積極響應,隨後更成立了 Beachcombers' and Oceanographers'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非營利組織,出版《Beachcombers' Alert》雜誌,持續追蹤全球海洋漂流物的動態。

高手在民間,那些海灘撿拾者都是對海漂物感興趣的民間愛好者、業餘收藏家和環保義工。他們不僅協助科學研究,還舉辦換鞋聚會,將找到的單隻鞋子配對成雙,自用或轉售。有人以約 20 美元(鞋子原價四分之一)購得漂流鞋,經清洗後仍可穿著。

CHAPTER 14.4

鞋往哪裡去?

2022 年,全球鞋子產量多達 239 億雙,較前一年增長 7.6%,足以讓全球 80 億人平均每人分到三對。

我們找不到香港人每年的買鞋數字,卻拿到運動鞋的市場數據。2025 年,預計香港人會買 2.66 雙運動鞋,並且逐年遞增至 2030 年的 3.22 雙。

圖片來源:Netflix (圖中男士為 Eric Liedtke)

一年買兩、三雙運動鞋,驟看不多,但鞋子並非即棄品,不會穿幾次便扔掉,若加上休閒鞋、工作鞋等鞋履,沒幾年便夠塞滿鞋櫃。

沒人需要一件新的連帽衫,
沒人需要一件新 T 恤,
沒人需要一雙新鞋,
市面上有太多商品,
大多數人擁有的東西遠超所需」

這並非環保團體的反消費說辭,而是 adidas 前品牌形象總裁艾瑞克立德基的肺腑之言。他在紀錄片《非買不可:消費大陰謀》中痛定思痛,分享自己過去作為高管的任務,是增加銷售和利潤,創造不必要的消費。

鞋履企業如何創造需求?數據庫公司 Statista 指出,香港的運動鞋市場由「限量版鞋款」的飢饑行銷,以及「奢侈品牌聯名產品」的品牌故事,推高需求 (見表)。

例如 adidas 2019 年與 Prada 合作,推出球鞋及保齡球袋;adidas 的競爭對手 Nike 便與 Dior 協力,在 2020 年炮製富話題性的限量版奢華球鞋,定價高達 2,200 美元 (17,000 港元)。

Statista 預計 2025 年全球運動鞋收益達 15.6 億美元,預算在 2025 至 2030 年間,運動鞋市場更將以每年 6.08% 的複合年增長率飛升。Nike 和 adidas 這兩家運動鞋龍頭創造及爭奪這塊大肥肉,在 2023 年合共生產了 10 億雙鞋子。

艾美黛·馬可斯是菲律賓前第一夫人,以收藏大量鞋履而聞名。

1986 年菲律賓總統馬可斯政權垮台,抗議群眾衝入總統府,發現大量奢侈品及 1,060 雙鞋子,當中包括 Christian Dior、Givenchy、Chanel 和 Ferragamo 等名牌。

菲國人民當年普遍貧困,許多人吃不飽,第一夫人的收藏成為民怨焦點,以及馬可斯家族貪婪統治的證據。部分藏品現存於菲國馬里基納鞋博物館

CHAPTER 14.5

鞋櫃滿瀉怎麼辦?

買鞋有很多理由,也可以毋需理由。當鞋櫃滿瀉、鞋款過時、有臭味、太久沒穿「甩底」......,你會送人、清潔、修補、回收,還是棄如敝履?近年有機構聲稱可把回收的鞋子拆解分類,賦予新生。回收,再次成為可能的出路,但仍請三思。

CHAPTER 14.6

被踢爆的新加坡回收計劃

圖片來源:路透社報導

2021 年 7 月,美國石化巨頭陶氏化工與新加坡政府合作,向公眾募集二手鞋,聲稱會將鞋底橡膠磨成顆粒,用來鋪設慢跑徑和遊樂場地墊。計劃反應熱烈,收集逾 40 萬雙鞋子。

計劃推出一年後,《路透社》記者展開為期六個月的偵查,在 11 雙鞋內嵌入 GPS 追蹤器,分投新加坡多個地區的回收桶。 結果發現,所有追蹤器都被送到老遠的印尼雅加達及新加坡南部島嶼,在二手市場待價而沽。

綠色團體批評陶氏化工誇大環保承諾,藉回收計劃為品牌塗脂抹粉。印尼官方則指這是有組織的非法進口,必須立即停止,否則對該國鞋業造成負面衝擊。

事件揭發後,陶氏化工與新加坡體育局雙雙道歉。2025 年 3 月的後續報導發現,那 40 多萬雙鞋中,最終只有約 7 萬雙實際再利用,比例不到兩成,其餘大多塵封在倉庫。

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段海明指出,鞋子由多種材質組成,難以控制再製成品的品質,處理成本也高。

CHAPTER 14.7

非洲加納:回收為名,倒垃圾為實?

「快時尚」盛行,推動着「汰新換更新」的消費模式。為求快速周轉與低價競爭,商品往往犧牲品質。許多衣飾穿不了幾次便失寵淘汰。然而,當大量低質衣物湧入回收桶,即使分發基層也難以消化;回收再造又成本高昂不符合經濟效益,積壓的存貨最終可能壓垮整個回收體系。

人們常有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,以為自己處理不了的,別人或許可以,於是以「紡織物」或「二手衣」的美名,把棄置的衣物鞋履送到發展中地區,眼不見為淨。

資料來源:海洋保護協會

這是舊衣的問題,也是鞋子的挑戰。因為鞋子同樣會掛上「纺織物」的名義漂洋過海。2021 年,澳洲駐加納高級專員參與了當地的淨灘行動,驚訝地在不到兩小時撿到 30 多公斤鞋子,而且執不完。根據「海洋保護協會」提供給綠惜地球的淨灘數據,2022 年非洲地區撿獲最多的海廢,鞋子「脫穎而出」擠進第五位,達 50,781 隻。加納在非洲各國中名列前茅,收集到佔總數七成半以上的鞋子1

1. 海洋保護協會表示,各國收集鞋子的數量,受參與人數、次數和點算精細度等因素影響。所以,整個非洲的鞋子實際數量估計遠超五萬。

加納有全球第二大的二手物市場。綠色和平 2024 年發表《快時尚,慢毒藥:加納的有毒紡織危機》調查報告,揭示該國每星期平均接收 1,500 萬件進口回收衣物。就是說,不用三個星期的入口量,便夠全國人民每人分得一件。問題是,當中約半數因為質劣 (很多是含塑料的合成纖維)、破損、不適合當地氣候而無法轉售,或難以回收再造,在欠缺處理設施下,它們最終被棄置到非法的垃圾場、非法焚燒,或淪落郊野及海邊。

綠色和平的報告主角並非鞋子,但報告撰寫人山姆・夸西-伊敦指出,紡織品海廢夾雜著未經仔細分揀、隨舊衣一併出口的鞋子。由於品質參差,許多最終被棄置於自然環境中,隨時間逐漸分解為微塑膠,對生態造成長遠影響。

山姆生於加納,為綠色和平非洲辦公室的調查部主管。他不確定鞋子潮何時爆發,但估計可能與亞洲及東南亞國家近年對廢塑料進口設限、以致廢品轉運至非洲有關。他又說,綠色和平多年來聚焦加納、迦納、肯尼亞和坦尚尼亞,但像奈及利亞、南非和烏干達等也同樣受到進口舊衣和舊鞋的衝擊。

圖片來源:Plastic Punch
CHAPTER 14.8

走到南美洲的回收鞋子

圖片來源:Skyfi

智利可說是加納的南美洲翻版,是全球二手與滯銷快時尚服飾的集散地,每年湧進數萬噸計來自美國、歐洲、中國和孟加拉等地的舊衣。同樣地,轉售有限,棄置更多;不同是,這些廢品並非葬身海邊,而是「放逐」到阿塔卡馬沙漠,其數量之多,甚至可從太空看到

圖片來源:Skyfi

回收本是美事,可是負責回收的機構有責任提高透明度,確保鞋子有恰當的處理通路,而非以鄰為壑,並打擊發展中地區的相關製造業。

對消費者而言,在回收之前,別忘了還有補鞋這選項。說到底,避免衝動消費,是照顧荷包和環境的重要一步。

CHAPTER 14.9

保養鞋子小貼士

善待鞋子,延續其使用生命,能減少浪費及污染。我們拋磚引玉,提出保養鞋子小貼士,也歡迎集思廣益,讓鞋子走得更綠、更久。

鞋子洗白白

波鞋:勿放洗衣機,也不要浸泡過夜,因為波鞋的縫線、黏合鞋底泡久易破損,或導致鞋身軟化變形。

行山鞋:清洗後不宜曬乾,否則表層易損壞,且在冷縮熱脹下增加甩底風險,較佳做法是風乾,並記得拿出鞋墊,塞入報紙保持鞋型。

皮鞋:用皮革專用清潔劑或濕布輕抹,切忌用水浸泡。

布鞋:用中性清潔劑輕刷,不宜用力搓洗。

鞋子也要護膚

通風乾燥:存放在陰涼通風處,避免潮濕導致發霉。

避免陽光直曬: 強光會令皮革龜裂、褪色。

鞋子要拉皮

放入鞋撐可保持鞋形,特別是皮鞋。

鞋子要運動

鞋子太久沒穿,鞋底及膠水會硬化而導致甩底,至少數月穿一次,讓膠料保持彈性。

鞋子要休息

輪換穿著,讓鞋子透氣。

真人示範

前紐約市長彭博腰纏萬貫,上班皮鞋只有兩雙,且一穿十年。穿那麼久,全賴保養得宜,隔日交替穿,讓鞋底有時間復修,保持彈性;鞋底快磨平,便換掉鞋底,而非買新鞋。他曾告訴記者,「這兩雙皮鞋很好穿,沒有必要更換。」

鳴謝:

Sarah Weller, Ocean Conservancy’s Senior Manag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.
Roya Fox, Sr. Communications Manager, Ocean Plastics & Florida Program, Ocean Conservancy.
Sam Quashie-Idun, Investigations Manager, Greenpeace Africa
Richmond Kennedy Quarcoo, Founder & Executive Director, Plastic Punch (Ghana),
Spencer Awortwi, Project Coordinator, Plastic Punch (Ghana)
Yeungs(Sheeppoo)、My Nature Diary、蘇杏逢女士

思塑提問

 

QUESTION

 

你平均一年買幾雙鞋子?
數數鞋櫃裡有多少雙?
有一年都穿不到一次的嗎?
你上一次保養鞋子,是甚麼時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