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誰吃了
一口海洋
塑膠垃圾?

by 綠惜地球 x 大便妹 SHEEPPOO

海洋垃圾的神秘記號!

你知道嗎?海邊撿到的垃圾有些是完整的,有些是破爛的。如果是完整的垃圾,我們可以憑外型認出那是什麼、有哪些用途;從回收標籤可以認出它的材質;從製造日或過期日可以估計它存在了多久;從品牌標誌可以推測它由哪間公司生產。至於支離破碎的垃圾,一般都難以辨認,

偶爾垃圾或會帶有
「神秘記號」,像是被動物咬過一口,令人好奇這件垃圾經歷過什麼?

最初提出疑問的是美國夏威夷海洋垃圾黑點的義工。他們接連在海岸發現被咬過的塑膠垃圾,咬痕大多數是形狀和大小不一的「窿窿」,有的切口整齊,有的則雜亂無章。起初大家以為那些只是狗的咬痕,可是連人跡罕至的海灘也有被咬過的垃圾,加上咬痕和狗的牙形不太吻合,讓人懷疑那些是海洋生物的咬痕。

起初他們將矛頭指向鯊魚,所以把那些帶有鋸齒狀和/或穿孔咬痕的塑膠垃圾稱作「SHARKastics」— 意思是鯊魚(shark) 咬過的膠 (plastics) — 後來發現咬痕似乎不只由鯊魚造成,於是一眾義工廣發英雄帖,希望知道真相的人能解答:

「到底誰咬掉了塑膠?」

研究發現,留下咬痕的不只是鯊魚。研究人員隨機抽查約 6,000 件海洋垃圾,發現當中 16% 有被咬過的跡象,上面有 1 至 20 毫米長的三角形邊緣或孔狀咬痕,顯示不同物種均會咬食塑膠,而藍色和黃色的樽狀物件則最常被咬。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多芬島常常發現帶有海龜咬痕的膠樽沖上岸,這些膠樽都有多個菱形孔洞。

綜合不同研究,海洋塑膠垃圾的咬痕來自鯊魚、炮彈魚、鯰魚、鸚嘴魚、海龜、魷魚等海洋生物。

最常見的咬痕

在香港清理海洋垃圾時,常常會撿到帶有咬痕的垃圾,例如一個膠袋可以有二十個咬痕,一根塑膠飲管被咬過五口。常見的咬痕呈菱形,長約 10 毫米,多是整個咬穿的「窿窿」。根據菱形穿孔的大小推斷,這些咬痕不太可能來自海龜,一來海龜不常在香港出沒,二來就算是有,體形也比較大。

後來發現,香港海洋塑膠垃圾最常見的咬痕其實來自魷魚。

網上一段由漁民拍攝的影片顯示,魷魚可以輕易咬穿鋁罐,咬出切口整齊的菱形「窿窿」。魷魚有一個呈鳥喙形的嘴球,非常堅硬,平日以螃蟹及蝦為食物,咬力驚人。香港常見被魷魚咬過的海洋塑膠垃圾,包括膠袋、食物包裝袋、飲管和軟膠容器。

參考影片:
巨嘴一口凌亂利牙 只剩魚頭照樣啃爆鋁罐
魷魚咬穿鋁罐 - 二

胃裏都是塑膠的生物

海龜是其中一種常誤食塑膠垃圾的海洋生物。在 2019 年至 2024 年間,香港發現的海龜活體或遺體之中,有超過四成半曾經誤食垃圾。其中一隻在 2024 年發現的年幼海龜,胃裏有多達 81 件海洋垃圾,包括食物包裝袋、魚絲、錫紙、繩及膠袋,最終這隻海龜因塑膠造成腸道梗塞和破裂而死;另一隻在 2020 年發現的海龜遺體,經解剖發現胃裏竟有塑膠手套和不少塑膠垃圾。

香港城市大學2024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年度報告

為什麼海洋生物都會誤食塑膠?

塑膠落入海洋後,藻類、藤壺等生物會在上面生長,並散發出一種特殊氣味,和海龜食物的氣味相似,而且海龜沒有味覺,分辨不出自己在吃什麼,於是塑膠垃圾容易吸引海龜大口大口地咬食。膠袋的外觀和水母相似,而只有 5 毫米大的塑膠原粒呈珍珠白色,質元很像魚卵,增加了海龜誤食塑膠的風險。

誤食塑膠垃圾的影響

塑膠垃圾容易吸附環境裏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(POPs),這些污染物來自染料、化學添加劑、抗微生物劑、增塑劑、殺蟲劑、清潔劑、阻燃劑等,威脅海洋生物的健康。塑膠垃圾不會被胃酸分解,海洋生物一旦誤食,就會阻塞消化系統,引起不適,而且塑膠沒有營養,吃了塑膠的生物會變得虛弱,最後擱淺死亡。

2025 年 6 月,一名 64 歲中國老翁因胸痛求醫,檢查後發現其十二指腸藏有一支他在 12 歲時誤吞的兒童塑膠牙刷,本以為牙刷早已被胃酸消化,沒想到事隔 52 年牙刷依然完整無缺,置身其中!最後需要依靠微創手術才能把牙刷取出。

藉著這事,可見肚中塑膠「難分難解」。

無論海洋生物是把整件塑膠垃圾吃掉了,還是只是咬了幾口,都反映了海洋塑膠污染的嚴重性。

源頭減廢、防止垃圾進入海洋都是重要的事。

下次如果去淨灘,不妨留意海洋垃圾的神秘記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