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 More 思考延伸

 

CHAPTER 6.0

發泡膠

CHAPTER 6.1

大海反肚時

香港人都應該記得這個情景:天鴿(2017 年)和山竹(2018 年)兩個颱風一先一後來襲,從海洋的大肚子翻出大量發泡膠和膠樽,借巨浪之力一一擲回陸地。位處港島東北岸的杏花邨,不幸成為其中一個「陸上垃圾桶」。

不少街坊自發清理,環保達人 Leo Mak 也在當中。他撿到一塊黃色碎片,按文字推斷,來自廿多年前的香港麥當勞。漢堡包早被吃清光兼排清光了,可是大自然對盛載食物的發泡膠盒,依然「消化不良」。
 

這樣美麗的海洋上,一個垃圾帶都嫌多,問題是何只一個?

有說「出嚟行,預咗要還」,可知人類共同欠下多少環境債?單說肉眼看得到的:太平洋上,夏威夷和加州間,有一個巨型的垃圾帶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。它位於環流系統相對平靜的區域,旋轉的水流把垃圾從四方八面捲來,停放在這裡,慢慢累積成遼闊的一大片。

大家鬧哄哄的,有說它有德州那麼大,有人號召在它之上立國 Trash Isles……終於科學家出來澄清:這片漂浮物上沒有站得住腳的地方,而且一直隨水流變化,沒法簡單地推算面積。但一事倒能肯定:它不是茫茫大海裡唯一的垃圾帶。
 

細看照片,從引發無窮遐想的「垃圾島」中,不難找到發泡膠蹤影—輕飄飄的,都浮在海上;灰白白的,大剌剌地映照着陽光。

假如有天大海決定把它們通通遣返陸地……
 

 
CHAPTER 6.2

海洋白色恐怖

香港海域沒有垃圾島,可是在本地淨灘,還是會遇上震撼畫面:海岸舖滿灰白白的一片,有大塊小塊,也有像飄雪那樣裂成微粒的,會錯覺以為自己走進極地。隨着震撼而來的是頭痛 -- 那樣逐粒逐粒的撿,有撿得完的一天嗎?

很想藉着那片「白色恐怖」勸大家停用發泡膠餐盒,但是我們必須誠實地指出:灘岸上的發泡膠,最大來源不是餐盒。
 

環保署 2015 年的《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》,指發泡膠高佔本港漂浮垃圾第二位 (22%),主要是「用於運載水產和蔬菜的大型發泡膠箱、市民在釣魚時用於存放漁獲的發泡膠箱,以及在康樂活動時使用的食品容器。」報告以 2013 年收集的 14,905 公噸海上垃圾推算,指廢發泡膠有 3,280 公噸。

綠惜地球在淨灘行動也觀察到很多漁業用發泡膠垃圾,但是由於沒有標示,我們無法了解它們是否源於本地漁業。漁業發泡膠,有的用作漁船的防撞緩衝墊,有的是養蠔的附着器,有的是運載海產到市場的魚箱。由於體積大、價格便宜,損毀後大多被當垃圾直接扔到海裡。

問題是,海龜和魚誤吃後,不單消化系統被塞得鼓脹,就連下潛也變得很難,因為吞食發泡膠有如吞下不能脫掉的水泡,最後只能漂浮海面,活活餓死……
 

本港環保署、漁護署有推出《避免發泡膠落入海洋 魚市場及漁船落入海洋作業指引》,又在魚類批發市場加裝發泡膠回收及壓縮設施,希望緩紓問題。

CHAPTER 6.3

愛恨空心老倌

回收編號中的第 6 號膠聚苯乙烯(PS),除可製成益力多樽和杯蓋,還是發泡膠的主要生產材料。發泡膠是名符其實的「空心老倌」,內含 PS 少之又少,甚至不到 5%,餘下是什麼?丙烷或丁烷等氣體。在製作過程中,PS 會被注入發泡劑,繼而澎脹 20 至 100 倍,所以發泡膠非常輕。如此輕身耐熱又防水,更重要是價錢便宜,即棄也不心痛,難怪包裝業者會如此鍾愛。

只是,包裝業者的所愛,偏偏是回收業者的煩惱。
 

從回收角度看,發泡膠物料依乾淨程度分 A、B、C 三級。最值錢的 A級必須純白無污染,主要包括電器包裝紙箱內的緩衝材料,它們經壓縮後,每公噸可賣 500 美元( 2020 年 2 月牌價)。有污跡或雜質的發泡膠,會貶值成為中價的 B 級。價值最低是雜色和黑色的 C 級發泡膠,一公噸值 200 美元。至於上面提及的漁業用發泡膠,因為泡過海水,幾乎沒有回收價值。

你或者會問,發泡膠回收價以數百美元計,不是很吸引嗎?
問題是,那樣輕的發泡膠,怎樣才湊夠一公噸啊?

來一條小學雞算術題:
 

一輛 5.5 噸貨車行走城市中,算得上龐然大物了,可是它只載得下 70 公斤發泡膠。請問要運走一公噸發泡膠的話,它合共要走多少轉?

答案是 14.2 轉。即使那是一公噸賣 500 美元的 A 級發泡膠,扣除租車費用、司機薪酬、燃油費用、工場租金等成本後,所餘無幾……

 
CHAPTER 6.4

流落堆填的發泡膠

資料來源:《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》

海上用的發泡膠,多被直接丟進海洋;至於陸上用的,也因為回收算盤打不響,最終流落堆填區。據 2018 年數字,香港的堆填區每日接收 85 公噸發泡膠,一年超過三萬公噸。

各種即棄餐具高佔當中四成多,其餘是肉類包裝底盤、水果網狀保護套,以及用在電器包裝紙箱內的緩衝材料等。
 

每日堆填區接收過萬噸廢物,發泡膠不到當中一個百分點,聽起來好像沒那麼嚴重,可是,完好的發泡膠易清理,碎掉的卻很難。它們會飄落自然環境,一旦如雪花般碎化,便是白色恐怖的開端。

慶幸是,輕飄飄的發泡膠餐具正走上被淘汰的軌道,目前全球約有 100 個國家/城市已向發泡膠餐具說不,包括紐約和溫哥華等。
 

香港呢?香港正在研究。環保局預計在 2020 年內,完成管制即棄塑膠餐具的顧問報告。至於電器包裝等較優質的發泡膠,可有出路?由於欠缺相應的生產者責任法規和回收渠道,目前只能依賴民間自發推動,包括「迷失的寶藏:發泡膠回收行動」

CHAPTER 6.5

發泡膠箱陣

圖片提供:Wesly Lau

這幀相片彷彿提醒我們:發泡膠也可以不是即棄品。

內地每日用大量發泡膠箱,裝載一車車蔬菜到香港販售。有菜商想到,反正貨車空着駛回內地,不如把完好的發泡膠一併載回重用,如此方便又省錢,一舉多得。

希望菜商對破損的發泡膠盒,也好好善後。
 

這是循環經濟的概念,也符合基本的環保原則:reduce, reuse, recycle。能減用就減用,減不了才重用,重用不了請回收。丟棄是下下策。

大自然的海枯石爛,不需要更多空心老倌來見證。
 

思塑提問

 

QUESTION

 

一個發泡膠魚箱算一件塑膠垃圾,但倘若把膠粒都磨出來,卻變成數之不盡的棘手難題。不妨做個估算:一個發泡膠箱,究竟由幾多膠粒/幾多個難題組成?

不用發泡膠的話,你能想出實際的替代方案嗎?